[母親節系列] 陪媽媽一起預防媽媽手
媽媽辛苦懷胎十月產下可愛的小孩後,總是無時無刻地把心肝寶貝抱在懷中細心呵護,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或許已經忘了媽媽懷中溫暖的感受,但過去母親經年累月疲勞所帶來的後遺症__媽媽手,卻不時讓母親雙手感到隱隱作痛。
『媽媽手』醫學臨床上稱為「狹窄性腱鞘炎」,屬於累積性傷害病變。常見於產後的婦女或五十幾歲的婦女。用力過度,與不當的姿勢都容易引起「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兩條肌腱的疲勞累積,進而造成媽媽手。患者會有大拇指出現持續性疼痛,施力時疼痛感加劇,導致於無法施力的現象,更嚴重者會在靠近手腕的大拇指側摸到突起的腫塊。
針對『媽媽手』的治療,目前醫學上常使用「副木」等護具輔助矯正手掌施力,避免惡化,並搭配電療等長期的復健運動,急性發炎者多能在1~3周康復,但慢性發炎者則可能需要6周以上的恢復期。許多媽媽堅毅不拔的個性總是到忍不住才就醫,所以往往已經成為慢性發炎,不僅治療期長,嚴重者甚至必須動手術或服用類固醇來減輕疼痛!治療復原的患者復發的機率也很高,在此呼籲大家『預防』勝於治療。
媽媽手預防重點:
1. 避免單手過度施力,照顧新生兒的媽媽習慣一手撐住寶寶,一手處理其他工作;家庭主婦一手拿電話,一手舉著鍋子料理三餐,這些常見的行為都是助長媽媽手形成的重要原因。應該盡量避免。
2. 適度休息,預防累積性傷害病變,休息是最好的預防,然而卻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除了照顧嬰幼兒的媽媽,長時間打電腦,餐廳端盤子的服務生等手指施力頻繁的工作者都是媽媽手的高危險群。可針對工作情形向復健科醫生諮詢合適的休息時間與方是。
3. 善用生活工具,降低手部負擔。舊式拖把沒有協助擰乾的裝置,使用者必須用手進行扭轉,造成手腕負擔,可選用新式拖把或是可以輔助擰乾的器具。
4. 手腕與拇指進行適量運動,運動有助於加強肌腱與肌肉的耐力,提高負重程度。
看完以上預防,您是否覺得原來這麼簡單呢?許多疾病的預防都有著相同的特徵___知易行難!即使口頭上能將預防重點說的頭頭是道,確實落實者卻少之又少。從現在開始跟媽媽一起互相勉勵,預防媽媽手!
留言列表